被公认全球9大投行之一,“大到不能倒”的瑞信银行,最终还是倒下了。
作为全球顶级的金融机构,瑞信银行成立于1856年,有167年历史,是全球第五大财团,是瑞士的第二大银行。
前阵子刚宣布倒闭的硅谷银行,在美国排名第16位,够大了吧?
(相关资料图)
可它的资产规模还不到瑞信银行的一半,业务涉及面更是相差甚远。
但就是这样的一家超级银行、金融巨擘,在硅谷银行刚刚倒闭、市场一片恐慌的节骨眼上,突然跳出来“自曝”,说自己过去两年的财报有“重大缺陷”。
意思就是在财报里骗人了,实际经营情况可能赔得更厉害!
这下算是彻底捅了马蜂窝,欧洲人慌得一批,此时不跑更待何时?
于是,中小企业开始在瑞信进行挤兑和换汇,股民也争相抛售瑞信的股票,第二天,瑞信银行股价暴跌将近24%。
要想恢复外界对瑞信银行的信心,显然已经比登天还难。
19日当天,在瑞士政府的安排下,瑞信银行被以仅仅30亿瑞士法郎的价格,“不情不愿”地卖给了隔壁邻居瑞士银行,为此次暴雷事件暂时画上了句号。
为何这样一个“金融巨无霸”,会突然陷入严重的风险事件,乃至于走向被收购的结局?
看似正常的商业并购,背后似乎有阴谋的气息。
是正常商业并购,还是“早有预谋”?
瑞信银行暴雷以后,欧洲资本市场一片恐慌,但美国的资本市场却恰恰相反。
从16日开始,当多家媒体披露瑞信有被收购的风险以后,美元就一路狂飙,重新占领高地了。
美国三大股指也是逆势上升,纳斯达克指数收盘时,甚至直接涨了2.48%。
摩根大通、美国银行、花旗集团,这些美国银行巨头的股票更是全线飘红,局势一下子稳了。
这边瑞信走到了穷途末路,那边美国银行却化险为夷,是不是有点祸水东引的“阴谋味道”?
更蹊跷的是,虽然瑞信银行已经连续两年亏损,但今年财报显示,亏损额仅为73亿瑞士法郎。
这看上去不是个小数目,但相较于他们在全球高达8千亿美元级别的存款价值来说,也不过是“洒洒水啦”而已。
可瑞信银行却本着“舍己救人”的大无畏精神,在美国银行正遭受信任危机的关键时刻,选择了自曝。
要知道,这种自曝可不是什么“小碰小磕”,而是没有任何回头机会的大问题,在这个节骨眼上,最后只可能走向破产或者被收购的结局。
如今,瑞信银行引发的欧洲金融恐慌,让很多欧洲企业因为担心银行持续暴雷,选择了将存款重新回流美国市场。
正遭遇信任危机的美国银行业,得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。
美国,毫无疑问成了瑞信银行倒下最大的受益者之一,且凭借股市上涨,稳定住了民众的恐慌心理。
“阴谋论”并非毫无来由
前几天硅谷银行倒闭,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进行了4分多钟的公开讲话,告诉美国民众“我们没问题,你们别担心,如果想取出存款,今天就能拿到”。
结果,瑞信银行自曝后,根本没人再关心硅谷银行,更没人操心什么签字银行了。
欧洲很多企业一下子觉得,欧洲是比美国更容易发生金融危机的区域。
全欧洲各大银行股票集体崩盘,法国巴黎银行跌超11%,德意志银行跌超8%,欧洲股市集体下挫,欧元兑美元一下跌至1.05附近。
于是欧洲资本疯狂抛售欧元买入美元,美元一下稳住了,资本流入疯狂增加,美债不愁卖了,美元资产又成了人人争抢的“香饽饽”。
所以,有些媒体认为瑞信银行被并购事件更像是“阴谋行动”,是美国财团为了“祸水东引”,催生了瑞信的风险。
甚至有人认为瑞士政府之所以主导这次收购,是因为受到美国胁迫或施压,不得不妥协。
归根结底实在是太“巧”了。
银行业的危机结束了吗?
百年瑞信被瑞银收购,是不是意味着银行业的危机结束了呢?
不幸的是,答案是否定的。
到了3月20号,欧美市场就已经回吐此前的短暂涨幅,可见投资者们的信心远没有恢复。
如果欧美银行业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那么对全球金融体系不会有太大影响。
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,如果信任危机继续蔓延,引发储户进一步挤兑,对全球银行业来说都是大麻烦。
当然了,面对十几年未见的银行业风暴,多家央行已经行动起来,各国也是纷纷出手救市。
可风险尚未解除,3月22日,美联储又出乎市场预期,选择加息25个基点,可见美国政府仍然很硬气,手里的镰刀已经高高举起,只是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。
现在难题又被踢回了欧洲,这次不知道欧洲各国央行还是否选择跟进,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目前可以看到的是,金融危机的“火苗”已经燃烧了起来,美国想借此又一次完成收割,但也很可能引火烧身。
至于我们,虽然被烧到的概率不大,但未雨绸缪也是有必要的。
是不是要买入确定性强的优质资产,或许才是现在我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自从美国硅谷银行突然倒闭以来,全球金融市场可谓翻江倒海。
如今第一轮火已经烧了过去,但随着美联储继续加息,下一轮恐怕也不会太远,我们坐看下一个倒下的是谁吧。